没有图片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当前位置:首页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简报(第25期)
佚名   2016-06-02

活动动态

群策群力谋发展 扬帆起航正当时

——全市第五期镇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开展大讨论大推进活动

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第五期镇局级领导干部现代化发展能力建设培训班,59名学员在市委党校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指导,以提高理论素养、党性修养、思维层次和创新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提升领导和推进更高水平小康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效能和水平,为我市扬帆十三五开启新征程,建设“最美扬中”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开班仪式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子来同志强调:一要强化学习意识,做一名素质过硬的好干部;二要坚持学用结合,做一个推动发展的好领导;三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一位勤学善思的好学员。培训期间,通过组织分组讨论活动,围绕大讨论大推进活动市级重点调研课题,学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强富美高新扬中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论点聚焦

“四千四万”,以更深层次传扬中精神之要

四千四万精神即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改革开放初期,扬中人凭借四千四万精神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

机关工委何云峰同志认为:四千四万精神体现了扬中人自强不息、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创新求索、团结协作宽容博大等品质。扬中人凭借四千四万精神,回答了农业县怎样脱贫致富的问题,成就了供销员经济奇迹。但在创新引领的时代,四千四万精神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产业不聚集,思想不先进,做法不严谨等方面,但它依然是扬中人的宝贵财富,应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机要保密局陈薇同志建议:四千四万精神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坚守这份家业四千四万精神焕发新姿,我们必须创新这份事业四千四万精神内涵丰富,我们必须拓展这份产业。这种精神,就像一股暖流般,激扬着每代扬中人实干、奋进。

政产学研,以更高水平添经济发展引擎

政产学研合作是我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政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地震局王小冬同志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研究,已形成了一套政产学研合作的扬中模式,表现在:构筑政产学研大平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催生校企共赢新成果,马不停蹄走出去,真心诚意请进来;创新资源集聚新模式,立足我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产业基地的基础,加快人才、技术创新资源在基地集聚。残联李卫国同志提出了我市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人才队伍流失严重,有些项目申报存在过度包装现象,科技成果转化还不够明显,全市的众创空间建设步伐较慢等。

针对这些问题,王小冬同志提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政府引导,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组织决策体系、投入保障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好平台,拓展合作路径,加快功能园区建设,加大重点合作企业建设,加强研发中心平台建设;集聚人才,打造合作高地,突出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智能电气,以更优质态领经济跨越发展

扬中智能电气产业高端提升现实优势明显,新坝镇徐晓静同志认为,目前扬中已形成一批著名的电气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智能电气产业园平台发展初具规模,电网建设作为我国电力建设主方向的重要国家政策机遇以及地方政府重视等多方面因素,为扬中智能电气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扬中智能电气产业高端提升现实短板犹在,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升级缓慢,人才支撑不足、创新不够;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仍需提升,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牌企业和产品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扬中智能电气未来的发展路径上,建议:一是重视品牌建设,深挖海内外市场;二是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三是以资本化、信息化、集群化发展促智能电气产业高端提升。

美丽乡村,以更好效果建绿色宜居岛城

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基于对既有生态空间的尊重,尊重乡村生态空间,市场监督管理局杨国泉同志认为,在这方面扬中有着很好的基础,一是尊重自然,有着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二是因地制宜,积极转变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三是放眼全局,追求乡村的和谐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住建局张开华同志分析我市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还存在规划引领力不强,建设资金量不足,思想认识看不远,文化传承有缺陷等问题。规划局徐万军同志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要抓好规划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风尚之美创业之美。如何留得住乡愁商业(集团)总公司朱枫同志建议,要加大投入整合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创新投入机制;要采取统筹兼顾,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以城带乡,广泛发动群众,加强组织协调;要留住乡味,拯救水乡风情,传承时节乡韵;要不断提升内涵,做到表里如一、水绿天蓝、幸福美好。

法治彰显,以更大力气促平安扬中建设

平安扬中建设历经十余载,硕果累累,亮点纷呈。绿洲新城张秀娟同志认为,我市的法制建设工作体现了法治精神和地域特色,为强富美高新扬中建设创造了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为十三五发展积聚了发展软环境。

在平安建设的成效上,综治办祝玲同志认为,我市平安建设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扬中特色的路子,表现在:齐抓共管体系日益完善,权益维护机制逐步健全,服务管理模式日趋灵活,社会治理能力逐渐增强,群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平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治安防控的短板上,公安局孔勇同志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层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二是科技支撑还需进一步强化,三是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平安扬中建设的掣肘。在社会司法的建设上,司法局朱霞萍同志建议,要将国家法律政策与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本土资源相结合,重点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找准群众的法治服务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要使律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社会行为起教育、规范和指引功能,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的作用。

“五水联治”,以更大决心还市民清水活水

今年,扬中按照治污先行的思路,启动实施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引活水、保洁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联治工程,激活扬中水脉。

政协唐桂林同志认为在五水联治方面,我们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农村河道消失现象严重,二是污水直排入河现象严重,三是河道清淤工作难度较大,四是居民爱水护水意识亟待提高。如何做好水文章,城投公司陶旭红同志建议五水联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谋划,制定方案,通过找症结、定规划、筹资金,统筹规划,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细化措施,强化落实,通过推进城市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污水整治提升,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将五水联治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提高全民参与度,建立巡查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严格排污执法,实施问责问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

特色旅游,以更美生态增经济发展之级

人大办郭伟国同志认为旅游业中国文化+旅游‘4.0’时代已扑面而来,需要各地运用好真山真水、深厚文化、璀璨民俗等资源禀赋,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注重情景与体验的升级设计,打造出属于各地特色的扛鼎之作

扬中在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市政园林局陆志扬同志认为,扬中区域位置条件优越,位于黄金水道,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

但是,扬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也有不足,王凤同志认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延伸不足,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再加上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高、见效慢、财政吃紧,扬中地域面积狭小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扬中旅游业的发展。

如何打造具有扬中特色的休闲旅游?供销总社黄刚同志认为,要立足全局,放眼未来,抓好旅游规划,定位要准,布局要优,方案要实;要形成扬中特色,做足水文章,扮靓环江带,主打美食牌,融合土元素,包装整岛化,打造扬中旅游新亮点;要健全保障机制,积极培育人才,以更美的环境打造扬中新的经济增长极。

港城融合,以更佳布局谋创新发展之路

交通运输局何柏进同志认为,扬中既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独特的区位条件等优势,也存在着土地资源紧缺、生态承载力不足等短板,我们正努力寻求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要完善长江岸线管理机制,实行岸线利用准入制,建立不合理利用岸线调整机制,建立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创新岸线投资经营方式,促进岸线与腹地联动开发。关于港产城融合发展,他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更好完善港区规划,优化港口布局;二是规划建设南部新城,严格按照规划加快推进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实施;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在港口项目招引上做到全市一盘棋;四是更大程度上发挥好扬中区位交通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

文化提升,以更优举措铺产业发展新路

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再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做好文化+”的文章。对于扬中这样的年轻城市来说,文化+”不仅为未来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打开了空间,搭建了舞台,同时也必将成为引领扬中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引擎,文广体局孙平同志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展开了畅想。

他认为,扬中有实施文化+”战略的现实基础,即产业发展初具雏形,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传统产业特色鲜明,后发优势潜力巨大,2015年,扬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2.27万元,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86%。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扬中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产业整体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总体上以中小微文化企业为主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重大项目进展不快,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缺少产业领军人才等,这些都是扬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创新模式,壮大板块企业;升级市场体系,优化服务平台;扩大对外交流,增强竞争能力;培养复合人才,加强制度保障;加大产权保护,净化发展环境。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807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