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当前位置:首页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简报(第24期)
佚名   2016-05-30

领导讲话

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

充分肯定我市开展法治平安课题研究

5月29日下午,镇江市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区域法治建设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与生态文明统筹推进路径研究”课题开题会。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夏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华智库联合江苏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开展扬中法治平安建设的课题研究非常有价值。他说,扬中整体发展均衡,其中法治建设水平也很高,有很多好的做法与经验。他希望课题组将扬中作为重要的研究样板,总结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区域法治双向融合协同发展的“镇江经验”与“镇江模式”。

自查立改

市规划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规划工作实现了城乡规划基本全覆盖、规划决策机制民主、科学和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但规划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主要有:1.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人社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先后招聘了6名规划专业技术人员,但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高层次的规划技术人才。2.规划的执行力不够。规划定,看执行。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规划的刚性常常受到挑战。在涉及到具体事项时,往往不顾及规划,不考虑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未批先建、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3.规划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执行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社会上对城乡规划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理解,甚至是误解。

下一步工作举措:1、“创新”规划理念,健全完善规划体系。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汲取先进的规划理念,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规划研究,重视控规编制,加快推进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2、“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以“三个强化”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规划管理的水平。强化公众参与力度,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内部并联审批。3、“创新”规划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根据市纪委“效能革命”的总体部署,结合规划工作实际,梳理为民服务事项,精心培育和打造具有规划特色的服务品牌。4、“创新”规划宣传,树立规划部门良好形象。紧扣工作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城乡规划工作,有利于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

市交通局:我市在交通运输方面有着交通设施建设成果显著、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管理成效不断显现等优势。当前,“长江经济带”、“互联网+”等宏观政策叠加机遇时不我待,镇江“金三角”区域融合,我市南部新城建设、港产城融合蓄势待发,交通运输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改革和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亟待加以解决。一是快速交通网络有待加强。现状无铁路过境,居民对外出行以公路方式为主,较为单一。公路与周边城市快速联系不畅,快速联系受阻。二是路网等级水平亟待提升。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偏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动力不足。三是水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港区规划引领作用未能发挥,港区岸线开发不足。港区集疏运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港区物流难以做大做强。四是客运服务水平还需提升。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较低,城市公交吸引力有限。城乡客运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扶持政策和保障协调机制尚待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五是货运物流发展仍需加快。货运枢纽体系和货运通道尚未形成,物流信息化发展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六是交通外部环境制约加大。资金、土地、生态等因素制约交通项目推进日益凸显,破解之法还不明朗。

下一步举措:1构建快速化的对外畅行交通体系,推进公路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开展市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2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平安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干线公路路网连接线,加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立三级交通物流基地,加快港区基础设施建设。3、构建品质化的生态旅游交通体系,着力打造便捷舒适的旅游通道,开辟水上游轮旅游线路,提升通用航空旅游服务水平,构建环岛慢行交通系统。4、构建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体系,完善扬中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综合应用,全面提升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业务协调能力、运行效率、服务水平。

深度思考

政产学研合作的扬中思考

当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竞争风起云涌,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国内各区域间的相互竞争也愈演愈烈,我们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为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向我市集聚构建畅通高效的绿色通道。

(一)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力度

结合我市现存的人才、技术、投资等方面要素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产学研工作机制。

1、建立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引导产业链上的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并购“嫁接”,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外贸企业订单共享、联动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出让股权连锁经营。通过特色产业“抱团取暖”,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增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2、制定主导产业产业链发展规划。全面分析全市现有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与劣势,围绕支柱和优势产业、产品,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推进基于产业链的政产学研合作,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套。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区域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

3、完善科技人才资金投入机制。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科技人才投入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政产学研合作。探索通过“基金+财政”的模式,改无偿资助为股权、债权投资,充分发挥基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二)深化对接洽谈,拓展政产学研合作宽度

深化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内涵和广度,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模式。

1、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方面,借助股份制公司型、合伙型、战略合作型和技术外包型等不同形式,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范围,拓展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更多的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如智能电气研究院,对扬中的主导产业进行点对点的技术创新,促进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大主导产业。

2、创办校企联合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吸引高校院所融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3、拓展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广泛开展政产学研活动,进一步强化“江洲博士百人工程”活动品牌,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交流,切实增强高校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探索把创办科技型企业纳入考核体系、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支持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扬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

(三)构建服务平台,提升政产学研合作高度

1、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转移、科技信息、财务管理等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做大做强双创平台研究院,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精准度。同时,也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开展。

2、完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各级科技扶持政策,努力做好校企间信息沟通和合作对接的服务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把政产学研合作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3、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赢家”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功能,建立来扬专家信息库和技术需求数据库,探索实现政产学研线上“一对一”交流,线下“点对点”合作模式,为企业和专家教授提供便捷、实时的沟通交流渠道。

(四)浓厚创新氛围,激发政产学研合作热度

1、增强企业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推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激发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良好氛围。营造企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激情,挖掘内部创新潜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2、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调动企业在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保障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有效投入,不断提升企业产学研合作层次,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序推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新风。

3、强化科技工作培训。围绕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创业梦筹”科技企业家培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科技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作培训班,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 市人才办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606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