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当前位置:首页 >>大讨论大推进
大讨论大推进  
简报(第21期)
佚名   2016-05-18

领导批示

市委党校大讨论大推进活动成果获市领导批示

近期,围绕我市“扬帆‘十三五’,开启新征程”大讨论大推进活动,聚焦“十三五”时期扬中的大发展,紧扣“扬中经验”“扬中优势”“扬中短板”“扬中路径”,市委党校进行深入调研讨论,并将研讨成果综述成文《践行五大理念,建设“最美扬中”》,编发了第一期《市情研究》,在社会各界产生积极反响。

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唐崇林在首期《市情研究》上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市委党校在加强智库建设,开展资政服务中,主动贴紧‘扬帆十三五,开启新征程’大讨论大推进活动,创办《市情研究》专刊,体现了党校工作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先导性。首期《践行五大理念,建设‘最美扬中’》一文主题鲜明,阐述透彻,贴近市情,很有借鉴意义。相关单位在12个专题调研中,吸收意见,深化成果”。

基层动态

市人才办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

为政产学研合作的扬中模式筑牢人才之基

一是完善产业需求清单,精准对接领军人才。动态建立并管理产业需求数据库,加速对接项目在产业化进程中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向国内外公开发布“江雁计划”产业引才公告,推动重点产业与高端人才、重点领域与核心技术精准对接。二是掌握人才分布清单,自主创设引才平台。广泛介入国内外创客圈、孵化圈、平台圈、人才圈、媒体圈、行业圈,建立人脉名录库;策划组织“江洲博士百人工程”引才引智活动、“创业梦筹”科技企业家培训活动,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政产学研对接活动;注重延伸产业链条,由“产业招才”向“产业链招才”转变。三是理顺引进职能清单,全面凝聚推进合力。“金山英才计划”是镇江市“十三五”期间招纳创新人才的龙头计划。今年以来,这一计划对产业部门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职能提出了新要求。策应这一新变化新要求,在完善普惠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坚持政产学研协同、保护专利产权、促进人才与金融融合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四是跟踪绩效考核清单,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把人才落户率、技术转化率、成果产出率作为跟踪人才工作绩效的“指挥棒”,继续开展人才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估”,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十三五”期间,力争10家领军人才所在企业新上市,15家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当年销售超1000万。五是做强赢家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市场招才。在去年自主研发并运营国内首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赢家”的基础上,在“赢家网”接入创新方法模块,以市场化服务外包的方式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深度剖析,为企业提供精准订单式引才整体解决方案。

启航“十三五” 当好民生保障主力军

市人社局研讨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近日,市人社局召开重点课题研讨会,就城乡均衡发展的更高境界这一重点课题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公益保护等方面探讨了人社工作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问题。通过研讨,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突出民生保障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两大计划”,落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延迟退休年龄等改革,引进外国专家、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扬创新创业,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二是掀起人社效能革命。探索“智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开展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三是落实人社暖企行动。对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本市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失业保险费率暂由2%降至1.5%,生育保险费率由0.6%降至0.5%。推动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程项目工伤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平均下降3‰。免费开展中小企业IYB培训,实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加大对产业发展所急需各类专技人才的定制培训。

市信访局开展大讨论提炼部门“四千四万精神”

近日,市信访局开展大讨论,提炼部门“四千四万精神。接访科表示践行“四千四万精神”,就要做到“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次接谈、一份记录、一次反馈”,用“千言万语”的耐心,教育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文明理性维权,努力实现从“人走事了”到“案结事了”的转变。人民建议征集科践行“四千四万精神”表现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工作无差错。认真阅处每一件群众来信和网上投诉事项,做到程序规范、处置及时、跟踪有力、公正透明,实现结果导向与过程管控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群众对“阳光信访”的满意度。对每一件信访积案认真梳理甄别,用不怕“千辛万苦”的勇气,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压减全市信访存量,推动全市信访秩序的根本好转。综合科践行“四千四万精神”,将强化信访形势研判和综合调研能力,用“走遍千山万水”的思维和实践,深入一线调研分析,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研究提供详实资料。

深入研讨 找准发展方向

八桥镇围绕“港产城融合的扬中探索”开展研讨活动

近日,八桥镇围绕大讨论大推进活动市级重点课题《港产城融合的扬中探索》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会上,各村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企业结合八桥发展特色围绕港产城融合这一主题集思广益,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发挥八桥深水岸线优势,充分挖掘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引导入驻企业向纵深发展。二是注重招引项目的本土转化,强调产业互补性和契合度,通过精准化招商,形成集聚效应。三是谋划八桥集镇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集镇环境,吸引入驻企业员工定居八桥,带动集镇发展。四是理清中小创业园发展路径,加速产业集聚,进一步推动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深度思考

未来,扬中“文化+”发展之路怎么走

一要善于挖掘和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要有计划地进行挖掘和保护,正因为扬中建制时间比较短,可查考的档案资料、人文资料比较少,所以这一块要做一些抢救和挖掘,如组织人力到周边县市查询扬中的相关资料,到省、国家档案馆查找与扬中相关联的历史资料,完善扬中的人文资料,丰富自身的人文历史。

二要保护和修复一些历史文化古迹,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古迹都已经消失了。扬中的发展比较快,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比较单薄,所以要有计划地来修复历史文化古迹。培根师范(太平书院)、老郎街、油坊的清朝水师衙门、太平禅寺的前身达兴庙,如果都能进行很好的挖掘和包装,那么对扬中优秀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好处。

三要收集整理地方特色的人文读本,如扬中较早的乡情故事、著名人物、 历史变迁等,从理念上来进行灌输,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扬中的历史,发扬传承有意义的历史文化。

四要开发带有地方特点文化的旅游,与文化古迹进行组合,打造扬中的旅游圈,举办有文化含量的节庆,如河豚文化节,可以注入文化含量、地方特色,打造特有的地方文化产业,打出地方知名度。

五要用文化壮大产业板块。新时期,要转变项目招引思路,立足扬中文化资源禀赋,高水平策划开展文化产业专题招商,积极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业态,探索应用“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新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要加速推进“智慧长江O2O”、际华目的地等文化类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扬中文化产业板块。

六要以文化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文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导向,依托我市创新实力强、转型氛围浓等优势,重点推进“文化+工业设计”,以“中国制造2025扬中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强我市工业设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工程电气、装备制造、光伏太阳能、3D打印等工业设计服务。促进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智能化提升,全面增强扬中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要突出“文化+旅游”,开辟文化旅游线路,建设环岛文化经济带,深度发掘各景点的文化色彩,让旅游资源活起来,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七要以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软、硬两个环境同步提升,按序时推进楼宇产业园、创业孵化园等创业载体建设,为集聚文化业态、各方“创客”提供平台,打造一批文化氛围浓郁的“众创空间”,确保2017年前新坝、三茅、开发区各建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引领扬中“众创”文化蔚然成风。在此基础上,大力引进文化创作、创意等高端专业性人才,筑牢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同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诚信扬中”建设,重点围绕创新文化、创业文化、诚信文化和法治文化,大力弘扬 “诚信为基石、品牌为生命”的企业价值观念,不断激浊扬清,净化市场风气,引领推动扬中经济行稳致远、提质增效。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时代,“文化+”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的博弈中,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更要怀有忧患意识,争取抓住机遇、乘上“文化+”的“早班车”,开启“文化+”的扬中新时代。 (市新闻中心)

活动快讯

团市委利用“萌言萌语”微电台、“萌动青春”论坛、“萌动青春”微信交流群等新媒体邀请全市青年开展大讨论大推进活动。

市农委积极做好大讨论大推进市级重点课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不仅提供数据,还提出观点,不仅梳理情况,还提出思路。

市审计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智慧、谋发展,积极做好重点课题研讨工作。

市水农局举行“老水利人”大讨论大推进座谈会,水农部门老干部就“五水联治”提出了20多条建议意见。

市民政局以“两学一做”为引领,助推“十三五”发展,要求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发出来的干劲和热情,转化为扬帆“十三五”、开启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市城投公司专题召开“大讨论大推进”活动课题研讨暨重点工作推进会,对大讨论大推进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822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