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在线学习
 
有奖问答
互动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  
“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前景展望
佚名   2015-09-22

“十二五”各项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经验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机制创新

“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前景展望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十三五”规划。在“十二五”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我们来回顾“十二五”的发展成就,总结“十二五”的发展经验,并分析“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展望“十三五”的发展前景。

一、“十二五”各项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

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中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GDP规模。“十二五”规划强调2015年要实现的GDP增长目标是55.8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值在2014年就已经被超过。2014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63.6万亿元,预计今年中国的GDP总量将在68万亿元以上,比“十二五”的预计要高出13万亿左右,说明中国GDP发展的目标提早实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我们的国富民强、国家实力要比我们预想的发展得更快。

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二五”规划预期到2015年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或超过47%,我们在2014年就已经全面超过。到今年的上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1.2%,超过了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总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一半以上的地位。

三是城镇化率。“十二五”规划预计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将达到51.5%。2014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了54.6%,而早在2012年,城镇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成为中国人口结构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相当有质量的生活指标,它预示着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待遇和社会福利水平变得更高。

2、科技教育指标

科技教育指标中主要有四项指标: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九年制适龄的学生数量,“十二五”预期要达到93%,实际到2014年末的时候是92.3%,距离最终的目标冲刺只差0.7个百分点。

二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十二五”规划到今年年末,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要达到整个适龄人口的87%。实际上在2014年所达到的比率是86%,还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

三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超过2%以后就叫科技驱动型国家,没有超过2%的,称之为要素驱动型国家。据统计,到2014年底,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08%,“十二五”预计目标是到今年年底要达到GDP的2.2%。

四是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末,每万人当中发明专利的数量要达到3.3件。2014年末,中国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我们已经具备了典型的创新型国家的特点。

3、资源环境指标

资源环境指标中有五项关键性的指标:一是耕地保有量。对耕地保有量,国务院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十二五”初,我国耕地占有量是18.18亿亩。到“十二五”末,我国耕地保有量要达到的目标还是18.18亿亩。也就是说经济可以发展,工业可以发展,城镇化可以发展,但是不能导致耕地数量的下降。

二是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年末,农业灌溉用水系数要达到0.53。预计到今年年末,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将会是0.55,最终将超过“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三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非化石也叫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还有核能、潮汐能等。原定在“十二五”末的时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要达到11.4%,实际上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11.4%,而且煤炭的使用已经下降到64%。今年随着核能、风能、太阳能的大量使用,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一定会大幅度地超过11.4%。

四是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的状况说明这个国家生态的涵养程度和生态的容纳力。“十二五”规划预计是到今年年末要能够达到21.66%,到2014年森林面积已经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1.63%,还有0.03个百分点的差异,在今年我们会轻松实现。

五是森林积蓄量。“十二五”规划预计到今年年末,森林的积蓄量要达到143亿立方米。根据2014年第八次林业普查的结果,我们的森林积蓄量已经达到了151亿立方米。森林积蓄量与森林覆盖率合在一起,既表现出中国森林的数量,又表现出中国森林的质量,表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4、人民生活指标

人民生活指标中主要包括七项指标:一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定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26810元每人,实际上到2014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28844元每人,超过了“十二五”所设定的今年年底的目标,今年年底我们可以轻松跨过3万元的大关。

二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情况。“十二五”的目标预计是8310元,到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实现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所以说,农民生活水平取得了较明显的改善,经济发展的成果、城市发展的成果、非农产业的发展成果,在“十二五”阶段更好地被农民所分享。

三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率越低,说明国家经济增长跟劳动力需求的契合度就越高。“十二五”规划预计到今年年末,中国的失业率要低于5%。但从实际上来看,上半年,中国新增就业规模已经突破了780万人,预计全年突破1000万人的新增就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个条件下,我们今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超过4.1%。

四是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十二五”规划预计,整个五年期间要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平均每年要实现900万人的新增就业。2014年底,新增就业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如果不出意外,“十二五”期间可以完成就业规模超过6000万,平均每年就能实现1200万人的新增就业。

五是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十二五”规划预计,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但实际上,因为随着城乡养老保险的一体化,2014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了8.42亿人,远远超过了3.57亿人的这个发展目标。

六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十二五”初期,预计将在五年里新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2014年,我们大量地推动了城乡危房改造、棚户区危房改造、棚户区搬迁改造等一系列安排,现在所建的保障性住房的数量早已超过了3600万套。

七是人均寿命的指标。“十二五”预计到今年年末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4.5岁,其实,在2014年末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5岁,已经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设定的发展指标。

二、“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经验

1、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宏观调控基础,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之上,实时定向调控。近年来,我们国家进行了成功的宏观调控、成功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实施短期的强刺激措施,而是去找“点”,找准点之后进行微刺激,在微刺激的基础之上化解矛盾、突破瓶颈,把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内在的组织力交给市场,让市场去完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采取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的方式,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难点和问题。破除经济复杂面中的主要矛盾,从而将市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市场的活力迸发出来。

2、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坚持全面改革创新,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努力地激发社会活力。并且通过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

3、在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发展的后劲。在当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叫做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有利于长远的事情。通过这样一个策略来实施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机、有序的扩张。

4、增进老百姓的福祉,注重老百姓社会生活中的安全和保障。我们要加大民生投入,提升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增进人民的福利和福祉。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2013年以后,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开始进入中高速,甚至形成了个位数增长的时期,收支压力、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在这个条件下,无论支出压力有多么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都稳定在70%以上。民生支出作为重点支出,从未发生过动摇。

5、创新社会治理,通过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来为发展、创新和改革提供最好的环境。通过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引导,从而为人民生活的稳定有序、为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有序创造良好的条件。

6、致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稳增长与调结构是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如果两者不平衡,就会导致许多矛盾的凸现,而这些矛盾的凸现又将改变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既有的、良好、稳定的运行形态,从而导致改革无法推进,发展无法持续。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稳增长要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调结构要抓住增长稳定的阶段。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突破瓶颈、补齐短板,从而为稳定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

除了上述六点,还有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来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一方面要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的产业、新的主体、新的驱动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这样一个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启动,使得老百姓和劳动者既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又成为就业的创造者,同时还为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努力工作,实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有机和有序的统一。

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有机遇更有挑战

从国际机遇看,首先,“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一是发达国家有望实现缓慢复苏,这些国家目前处于低谷期,“十三五”时期将进入温和上升期,对外部需求将会逐渐增加;二是先进新兴市场国家中可能会有一批经济体先后进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欧一些国家,都有可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三是后起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这三类国家都会成长出新的供给和需求,给中国带来机遇。

其次,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十三五”将进一步深化,这将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革命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这次科技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上述四大技术之间正在融合,这种融合可能会改变世界;同时这次技术革命带来了渗透性影响,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形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比如互联网+、智能化、低碳化、机器人、3D打印等等,这给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从国际挑战看,“十三五”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深刻变化,在以下方面挑战会大于机遇。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经济形成高压效应,给我国延长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挑战;第二,一批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继续大力发展中低端制造业,同时用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这些国家转移,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第三,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升值,升值以后会导致出口导向型产业竞争优势继续下降;第四,全球贸易规则可能会发生变化。“十三五”时期是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的一个比较激烈时期,特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等。美国推出“两洋战略”(所谓“两洋战略”,即通过控制分别位于美洲大陆两侧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制海权,进而主导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秩序,最终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实施TPP和TTIP,试图以美国为主导形成新的世界贸易与投资规则;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强化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实施欧亚一体化和亚太一体化。在“十三五”期间,大国间互相博弈的热度会增加,形势跌宕起伏,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风险。

2、促进发展的国内有利条件正在形成,但不利或风险因素将会增加

从有利方面来看,第一,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500多项改革,去年到今年完成一百多个,剩下的改革任务都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这有利于释放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培育新的增长带。本届政府执政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如打造长江经济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新型城市化等,都是把城乡、区域联动起来发展,实行1+1>2的战略规划。打造长江经济带,会在三个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主要包括黄金水道、高效铁路、便捷公路、发达航空、油气管网、城际交通建设等六个方面;二是沿长江经济带要培育几个城市群;三是沿长江经济带要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等,这都会带来发展机会。此外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三个亿人口问题,即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亿人口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一亿人口就近城镇化等,也都会带来巨量投资和消费。

第三,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在新常态下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旨在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也会带来诸多增长机会。有专家预测,每年“一带一路”可能会产生3000亿到4000亿元投资,拉动GDP 0.2~0.3个百分点。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一步亚投行正式运行、丝路基金投入运营,都将给“十三五”时期带来发展机遇。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四大片区(西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内陆地区)愿景战略规划的落地,必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投资贸易、电子商务、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发展机会。

最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雄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能力较强。一是我国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制定行动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和高额储蓄,支持中国在新常态下继续发展。二是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产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比如工业大类39个、小类525个,小到基础零部件,大到通讯、航天、高铁等产品,这样我们可以及时有效的从供应链上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开展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在不断进入社会就业,这有利于全民创业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四是连续多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要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好,拥有现代化飞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通讯、互联网等。因此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明显好于“十二五”时期。

从不利方面来看,“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挑战和风险因素。第一,劳动成本继续上升,年轻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十三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量每年都会减少,五年将净减少900万人。相反,60岁以上的人群却在增加,可能在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7%左右。这势必引起社会养老成本迅速增加。

第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资本、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将会出现下降,依靠技术进步获取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全面创新的体制条件还没有建立起来,激励创新、支持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研发密集度低,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不健全,要实现从依靠大量土地、劳动、物资资源投入转向依靠集约节约和创新驱动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第三,金融风险在积累。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总债务占GDP比重大约为210%,未来还可能累积,需要高度重视。

第四,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是一个投资比重偏高、消费比重偏低的经济结构,在出口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消费没有大幅度增长,由投资拉动产能必然会继续过剩。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因为,在宏观上有利于投资的国民收入结构难有大的改观,在微观上有利于储蓄的阶层收入结构也难有根本改变,储蓄增长支撑投资扩张,投资扩张支撑产能进一步扩大,当国内消费和出口赶不上产能扩张速度时,产能过剩矛盾就必然加剧。同时,在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条件下,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第五,社会矛盾将上升,发展风险在增加。毫无疑问,“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加快转型,当一大批传统产业被淘汰和转移后,在传统行业里就业、经营的人群将会受到冲击。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落后、传统行业在环境压力和市场推力双重因素作用下,还将继续进行淘汰和转移,由此带来的风险还将不断积累。另外,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和大众社会认知程度的提高,弱势群体要求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在上升,中产阶层要求拓宽上升通道的期待在增加,如果“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能满足这两大群体的新期待,势必会增加未来5年的风险不确定性。

3、“十三五”时期可能的发展趋势与变动特点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发生如下变化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将从本周期的下行阶段转为上升阶段。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21个季度下降,由12.1%下降到2015年第一、二季度的7%,可以预见在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作用下,本周期内经济增长下行阶段将接近结束,上行阶段可能发生在“十三五”时期。不过,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由高增长转向中位增长。由此判断“十三五”期间经济回升,平均增长率将低于前几个五年规划。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会接近末期。经济结构调整将出现两个变化,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将会缓慢上升,投资率可能出现下降趋势;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将出现中高端化倾向,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行业将进一步淘汰。

第三,新型城镇化将会深入推进,市民化社会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解决“三个亿”人口市民化问题,城镇化率会达到60%以上,由此多数人在城镇生活、少数人在农村生活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结构中将出现一个好的变化趋势,就是中产阶层比例有望得到提升,形成橄榄型社会格局的有利因素会增加。上述这些变化既有利于增加社会消费,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四、“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机制创新

1、发展重点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今年五月的讲话中做了十点部署。这十点部署将会成为“十三五”的重要落脚点和支柱。

一是保持经济增长。“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都将发生新的变化,但稳增长仍然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要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继续上台阶。对于“十三五”的经济增速,大家都预计会在6.5%~7%之间,很多人是更加偏向于7%。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在这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三架马车”的协同拉动转变;第二,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带动转变;第三,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就是要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将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和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创新。

五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比,新“四化”当中,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当前薄弱的一环,我们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改革成效。

七是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区域发展的战略,未来在“十三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仍将快速推进,并将作为国家区域平衡战略的一个重点内容。

八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居民迫切的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是中国发展所必需的重要产品。

九是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十是扶贫开发。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短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出在“十三五”规划当中的扶贫开发发展要求。要求各地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用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的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2、发展机制创新

一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990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