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学习动态
 
学习心得
网友热议
新闻动态
图片报道
视频资料
通知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动态
学习动态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佚名   2015-06-03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卜兴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第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法治思维。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特别是城建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征收拆迁、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和居民建房等各个方面,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始终对法律存敬畏之心,捍卫法律尊严。

第二,要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决策水平。制度建设是依法行政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健全基础制度体系,才能推动全社会良性发展。一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坚持深入进行调研,加快制定市场化安置、“五水联治”、物业管理等工作实施办法,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政策“打架”。二要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对征收拆迁、规划设计、重要决策,要充分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必经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用地政策、建房管理、违建查处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信息,及时公开、广泛听取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三要健全绩效评估制度。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对决策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对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环境整治等各个领域,要及时开展“回头看”,防反复、防回潮,提高工作实效。

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推行清单制度,进一步厘清新常态下政府管理职责。一是学深学透权力清单。进一步明确居民点建设、农村“八位一体”公共服务等职权,做到职责事项全、权力边界清、职权划分细、权责依据准。二是学深学透责任清单。要切实履行征地报批手续,遏制违法用地乱象;要规范征收拆迁程序,钝化群众矛盾;要严格工程建设监管,保障建筑质量安全,做到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放权与监管相统一、管理与服务相统一。三是学深学透负面清单。树立“减量化”思维,推行“差别化”供地,建立用地负面清单和低效闲置土地退出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市场活力。

第四,要严格行政执法,确保公平公正。依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①深化相对集中城乡规划行政处罚权工作,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次、下移执法重心、强化联合执法,严格查处无证建房、未批先建、临时搭建、破墙开店等行为,提高建房管理能力,优化城市宜居水平。②要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健全行政执法取证规则,积极推行首违不罚制度,倡导柔性执法、和谐执法理念,加大店外经营、流动摊点、户外广告查理力度,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③要做好案件质量考核、错案责任追究、满意度测评等项工作,不断强化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议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④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

第五,要强化行政监督,提高管理实效一是自觉接受监督。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法律监督的同时,更加重视群众和舆论监督,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与民情处理机制,注重接受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监督,提高科学、高效处置各类媒体反映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应对矛盾。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服务大局、保障权利、规范权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力争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三是浓厚法治氛围。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850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