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江洲论坛
 
在线读刊
读者来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扬中理论圈>>江洲论坛
江洲论坛  
解读重庆楼宇经济的成功密码
市委宣传部   2015-07-15

4月下旬,我市为专题考察重庆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实地走访了该市曙光都市产业园、聚峰港城产业园、两江产业园,并与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楼宇产业协会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研讨,对重庆楼宇经济的发展脉络、实践路径、经验成效作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现结合扬中楼宇产业园建设略论如下。

重庆楼宇经济的发展概况

是转型之举,更是发展的“倒逼”

2003年,重庆经济走到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外迁,在市区遗留下大量闲置厂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崛起,挤压着市区“二产”的发展空间;新兴中小企业则面临着“地难找、业难创”的生存窘境。

事实上,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功能最全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后果是“经济不活、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居民收入无保障和城市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重庆人敏感地意识到,在重工、军工一统产业天下,以汽车、摩托车制造及零配件单一产业结构为“主打”的重庆,只有“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提升产业质态,来做强都市产业”。

怎样推动中小企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中小企业“卡喉咙”的问题,那就是破解“用地难”,这是问题的关键。

但重庆是山城,寸土寸金,办法只有一个:请中小企业上楼,发展都市产业,形成产业柱状发展新态势。

于是,从借鉴上海利用市区废旧厂房的经验起步,2003年起,重庆的楼宇经济经历了都市工业、都市楼宇工业、楼宇产业、楼宇经济的变迁。重庆楼宇经济的空间布局也沿单核高强度、多核多中心、轴线扩展升华演进,其业态集聚模式融“综合型、主题型、都市型”为一体,呈现出“转型促动、主题驱动、优势带动”的勃兴局面。

2014年,重庆楼宇经济的GDP蛋糕做到1500多亿元,占该市GDP总量的12%,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目前,重庆市级楼宇产业园有124个,遍布全市,建筑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

楼宇经济“重庆模式”的精髓

打造服务体系远比建楼重要得多

楼宇既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载体,那么中小企业的关注点是什么?是成本,是运营成本。

在重庆,政府认定楼宇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产业园是否拥有公共服务平台。之所以将“服务平台”设为前置条件,因为他们发现,中小企业业主最看重的是入园后能够享有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不单能让企业感到安心、舒心、放心,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低成本。

以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为例。2010年,他们推出了“六大服务体系”,2012年扩展到八大服务体系,2015年扩容到10大服务体系:工业物业管理服务体系、金融财务服务体系、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三确保”服务体系、企业咨询管理服务体系、法律咨询服务体系、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和企业投诉服务体系。

十大服务体系,或企业自建,或政府授权,或联建联办,恪守的宗旨是“超越企业的期望”,奉行的原则是“能免则免,多做少收,共益共赢”,追求的目标是“拎包入驻,捆绑长驻,壮大发展”。

十大服务体系,林林总总提供1000多种服务,30%是免费板块(如安保、保洁、信息发布等),有偿板块中10%是微亏提供(如职工食堂、超市等),80%是保本提供(不赚钱),10%则是微利提供(发挥规模议价的优势,低于市场服务价格,如物流、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

这样服务的含金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保姆式”服务,其核心和魅力在于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比如,一家企业从开办到运行,水、电、气、网、房自不必说,一应俱全;所有手续由园区搞定,且分文不取;职工餐厅、安保、员工招聘等后勤保障,园区承揽到位;融资中的担保抵押、利率优惠,由园区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强大保障;物流、材料采购等服务,也因园区庞大的团购规模,而获得超强的议价能力,节约成本30%以上。

让企业降本、让园区升值,专业化服务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吸附力。正如重庆中小企业局的专家所言,人们都认为入驻企业最看重的是房价,其实不然,后期企业的运营成本恰恰是他们最在意的:与动辄每年几十万、几百万的成本节约相比,区区几百元每平方的差价又算得了什么。

推动楼宇经济的政府策略

放权,才能培育出楼宇“大块头”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这番话,对如何发展楼宇经济深有启发。

在推进楼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庆市政府许多打破政策禁区的创新实践可圈可点,思想解放比较早、改革幅度比较大,为推动楼宇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先机。实践表明,他们有些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做法,与现在中央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政方针异曲同工。

与其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楼宇产业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新业态,面对这个新事物,用过去的旧框框来衡量,矛盾性和冲突性不可避免。比如说,关于楼宇产业的定位,三次产业如何区分?重庆的看法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可能是第三产业,也可能是第二产业,如“楼上是生产车间,楼下是产品展销厅”,“东边是珠宝市场,西面是珠宝加工中心”等等,在产业形态上争论不休毫无意义,倒不如“能上楼的,让他们都上楼,只要符合楼宇产业政策”。所以 ,重庆经验第一条就是,打破产业业态之争,以包容的心态鼓励百花齐放。

再如,关于楼宇产业园的建设标准,国土、规划、建设、发改、安监等部门各有规程,是按标准化厂房的标准来套,还是按商业地产的标准来靠?重庆的做法是,不争论,先建设后验收,比如说容积率从2.0放宽到3.0,楼高从20米放到 40米,配套设施从7%放大到10%,甚至更多。

又如,关于土地性质的界定,重庆也有“拿工业地开发商品房” 的担忧,他们的破解之道是“认定标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单体开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必须建立专业的企业服务平台”,以租赁为主,如果售卖,必须大于150平方米(因为大于150平米的商品房买者寥寥)。

企业上前线,政府退二线。124个楼宇产业园,入驻企业6000多家,90%以上由民营企业担纲主演,建设、招商、服务、管理等工作政府放手不管,让各路人马自由竞争。放手,绝不是放任。政府干什么?做资源的整合者、建设的监管者、矛盾的协调者和发展的智囊团。

比如说,出台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推出《楼宇产业指导目录》,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相衔接。

转变观念,要求工商、质监、安监、税务、环保、电力、水务、财政、工会等与企业联系密切的部门下放权力,与园区合作建立综合政务服务体系,派驻或委托园区实施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每月召开一次由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集中讨论解决楼宇经济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政策支持层面,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2000万元鼓励园区建设,推出三年期的租金补贴、税收减半、贷款贴息、行政规费和配套设施费用减免等政策“红利”。

在招商方面,企业搭台,政府捧场。即园区业主成为对外招商的主体,政府则从一线退居二线,主要提供服务支撑和政策说明。

据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周奎介绍,放权的结果是,园区开发商拼命冲在一线,政府坐收税收,而且节约大量的行政资源,比如说,“按以前情况,我们的部门要直管6000多家企业,现在抓好124个园区就够了”。

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少一些管制,多一些服务,把主动权交给市场,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便利,发展的空间将不可限量,而政府关注的税收、就业、产业转型等,自然水到渠成,风生水起的重庆楼宇经济便是一个鲜活的“样板”。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842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