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
 
 学习动态
 
学习心得
网友热议
新闻动态
图片报道
视频资料
通知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动态
学习动态  
加强和改进党的文风建设的多维探析
梁晓宇   2014-02-25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从党的建设高度深刻认知党的文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并专门就改进会风文风进行了强调。在现阶段,要改进党的文风,就积极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关键词:加强;改进;文风建设;思考

风即文章的风格。党的文风,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写文章、作报告、发表演说或者做其他宣传工作时,在语言文字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党的文风是党的思想作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党的整个思想作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党的文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的文风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着党的形象和事业的成败。

一、要从党的建设高度认知文风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党的文风建设与党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文风,从概念上来讲,就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问题。文风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一个政党的创造力,可以直接映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并且直接反映党风。文风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历史发展表明,文风不正会对党的事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不良文风的蔓延,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12月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改进文风。文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决定》也指出:“改革会议公文制度,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会风文风。”[1]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2]最近几年,党的领导干部空话多了,套话多了,长话多了,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思想内涵,而是拼凑排比句、罗列讲重要性的各种词语。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文风不仅仅是反映出组织中个人的品质问题,更反映出了一个政党的风气问题。文风不仅涉及党员个人问题,更关系着执政党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文风建设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应有之义。从干部的文风可以看出其党性修养的好与差。党性修养好的领导干部,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生动的案例,他在文章中的出来的结论必定是经过在基层认真调研和访谈中的思考。一个党性修养差的领导干部,必然在文风上是华而不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文风体现出了共产党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力的问题,文风好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能够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文风差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是一个与人民群众关系差,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

二、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是制约文风改进的关键因素

当前文风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大背景下的社会风尚问题,个人因素方面,也涉及到个人素质和自身修养以及知识积累等方方面面。但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是严重制约文风改进的关键因素。

很多行政人员养成了懒散的工作作风,懒于创新思想,文字功夫,懒于动笔。“对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志指出,某市两县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地名如出一辙,被网友戏称为‘双胞胎县’。某市领导在推介风景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抄袭另一个城市,甚至连地名都一摸一样。还有同志说,很难想象那些连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都照搬照抄的领导干部能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很难想象那些讲话冗长拖沓、套话连篇、卖弄玄虚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到精干高效、创新进取。”[3]

三、新时期要积极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克服不良文风,写文章要做到“短、实、新”,“短、实、新”短短三个字,却概括出了具体在写作中的最核心的关键点和思想。

第一,要在“短”上下功夫。会议和讲话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讲话稿与会议讲话。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在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后发表了号召全体军民团结一致抵抗法西斯入侵的演说,篇幅字数不多,只有当前中国报纸社论长短;英国前首先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的文字总数不过百字,牛津大学邀请丘吉尔做一个题为“成功的秘笈”的演讲,丘吉尔铿锵有力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决不放弃;第二,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华侨领袖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陈嘉庚在新加坡以国民参议员的身份向远在重庆的国民参政会发出的这份提案,它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大快人心,给了当时的主和派以沉重的一击,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著名爱国人士、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称之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第二,要在“实”上下功夫。“文风还不只是为文者的个人行文风格问题,它与社会风气联系紧密,甚至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等文风改革运动,都是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而言,文风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4]

我们阅读《毛泽东选集》,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实”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善于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些深刻的哲理与理论,使读者能够很快明白其中的真理。例如,在抗日战争撰写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讲到:“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然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的目的却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长了。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5]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用了“吃饭”、“睡觉”、“白流”等人民群众的日常口语来说明为了更好地获得胜利,放弃一定的土地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要在“新”上下功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6]如果仅仅重复别人的话语,一点创新的都没有,那么这样的文稿就没有任何意义。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捷径,要写文章就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就如同八股文。一个人的文字功夫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写作训练。首先要学会模仿,在模仿中学会运用他人有用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就是认真钻研,钻研出新思想、新观点,最后就是提炼创新。凡是能称之为伟大的作家、科学家、理论家,莫不是伟大的思想家。文章贵有生命,活灵活现,这个“活”就有了的色彩。

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一)倡导优良文风需要领导干部带头示范

弘扬优良作风,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将领导干部自身的修养、与改进党风与正逢结合起来,在改进领导干部自身作风上下功夫,要以优良的作风促进文风的改进。领导干部要多想书本学习、多向实践学习,多向人民群众学习。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以应酬多,事务性工作多为由,不主动看书学习,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应酬多,事务性工作多都是借口。作为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不同风格的干部会带出不同队伍。经常到基层去调研的干部,他们会掌握有分析生活工作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就会有许多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理论素养高、文字功底强的领导干部,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不是表面文章,一定是实实在在的真文章,在他们的带动下,下属一定会积极认真撰写公文、调研文章和学术文章,进而推动文风良性循环和工作快速发展。

(二)倡导优良文风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领导干部文风不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正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才会出现假话、空话和套话。只有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结合基层群众意愿制定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政策和文件,才能使制定出的文件言之有理,才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调查研究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在现阶段,领导干部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当然,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通讯手段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领导干部了解群众意愿的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可以通过网上党校与群众进行交流,可以通过信访来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最根本、最直接的调查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三)倡导优良文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

在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做法,原因在于党员干部存在着脱离群众、远离基层的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歪风。党员干部的讲话,不能凭空捏造,要有感而发,要反映出事物发展的真面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辨是非。要学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哲学真理;要学会在阐述具体对策的时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要善于思考,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心去求真理。要走开拓创新之路力求一文一品。要通过思维上和文字上的创新,把理论语言与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表达出新思想和新观念。“真学问讲究的是深入浅出,钻研得很深,表达出来却很浅显易懂。研读领袖著作和重要论述,之所以感到好懂好记、印象深刻,文风简短朴语言鲜明活泼、论述深入浅出是重要原因。能够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简洁的语言讲明白,本身就是理论素养深厚和学识广博的表现。”[7]党风事关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信息化的今天,普通民众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来感知政治的,这种对政治的感知是经过一定过滤的,要减少过滤成分,使人民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党的政治影响力和党的各项为民的方针政策等,就必须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政治决策的过程,把深奥的政治信息传递给普通民众。

(四)倡导优良文风必须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相关工作密切的人员加强培训,主要教授如何撰写公文,包括电子公文,机关公文,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等,教导相关人员克服不良习气,弘扬正能量。关于如何写文章,写材料的教材和书籍很多,但是光靠自己看、自己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到本单位做一些系统的专题讲座等,使广大文字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到写作的技巧和真本事。

(五)倡导优良文风需要大力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料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便捷,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资料使人眼花缭乱。网络上和纸质上的信息是完全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但是必须要经过自己认真细致的研读、学习和消化。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公务员队伍本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从事文字工作会感觉到得不偿失,经济补偿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文字工作者懒散的工作作风。因此,单位应该给予文字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文字工作本身是一项非常耗时和费神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广大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他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一般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同事有很难理解其工作的辛苦程度,只有学术绯闻浓厚的一些科研单位,领导和同事才能体会到文字工作的辛苦。有的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堆,就看你会抄不会抄。笔者以为,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文章并不是随便就能借鉴和抄出来,真正的学者是会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相关文章和著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来写出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他们才是真正下苦功夫的人!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特别是对于党的文字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来说,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出成绩,需要沉淀下去读书,调研、写作才能写出好文章。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做学问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种境界。”第一种境界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种境界。”第二种境界,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真经,终于豁然开朗,哦,原来答案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分别来源于宋代晏殊、欧阳修、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王国维还说过:“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中国的国学大师基本上离开了历史舞台,中国很难再出国学大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追逐名利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我们一定要明白,科研工作和文字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最能锻炼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尘世中,都会有物质利益方面的诉求,文字工作和理论工作不可能一点功利都没有,做学问的前提是我们要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连生活都是问题了,生存都没有希望,怎样谈自己的发展。但是,我们还要记住自己的使命,广大文字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同时一定要记住:不能背离社会的良知和学术良心。真正的学者一定要在市场化的今天须耐得住清苦,守得住气节,甘做无名英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月版,第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3]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以优良文风促进党风政风的转变全国第十二届公文学术年会综述》,《秘书工作》[J].2010年第12期,第35页。

[4]汪信砚、李成龙《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学风》,《学术月刊》[J].2013年第9期,第176页。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M].人民出版社,1991.508页。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月。

[7]孙文强、穆伟军、王成龙:《以优良文风促思想作风》,《政工学刊》[J].2011年第7期,第41页。

  Copyright 2012 Yangz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您是本站第
4088515
位访问者